3月31日,昨日亚马逊一项看似"常规"的FBA政策生效,却在跨境圈掀起巨浪。
平台宣布,针对配送中心丢失的FBA商品,赔偿标准从以往的"销售价"改为"制造成本"。这一调整表面上简化了赔付流程,实则悄然重构了卖家的风险分配机制,让不少卖家感慨:"亚马逊真是越来越难做了。"
01
从"销售价"到"成本价"索赔
根据亚马逊的公告,针对客户下单前丢失或损坏的库存,亚马逊将按受影响商品的"制造成本"进行补偿。这里的制造成本,对于非制造商卖家而言,是指从制造商、批发商或转销商处采购商品的成本;若卖家本身就是制造商,则是指生产该商品的成本。
卖家有两种方式来确定商品的制造成本。
其一,亚马逊会根据平台上的类似商品、其他卖家商品以及批发市场数据,为卖家提供一个制造成本的估算值。其二,卖家也可以自行提供制造成本证明。
尽管亚马逊声称新政旨在"简化索赔流程",但卖家普遍认为其存在以下问题:
成本覆盖不全:制造成本仅包括采购或生产成本,而跨境商品的真实成本链更长,例如:物流费用包含头程运输、标签处理、入仓费等;运营成本包含广告费、佣金、长期仓储费;机会成本包含因缺货导致的排名下降、促销计划中断等。
利润空间被压缩:以售价100美元、制造成本20美元的商品为例,旧政策下卖家可能获赔70-100美元,新政后仅获20美元,直接损失80%以上的预期收益。
数据主动权缺失:平台估算的制造成本往往低于卖家实际成本,尤其在定制化产品或小批量采购场景中,卖家可能因举证困难而被迫接受低估赔偿。
另一方面,部分卖家也担心成本一旦透明的话,亚马逊就可能对卖家的售价做要求了。
亚马逊此次政策调整,与其全球缩减物流成本的战略紧密相关。2023年财报显示,亚马逊物流成本同比上涨21%,而此次将赔付锚定成本价,可直接降低其货损支出。但对中小卖家而言,这无异于雪上加霜——行业调研数据显示,若丢件率超过2%,卖家净利润可能被吞噬近40%。
原文转载:https://www.kjdsnews.com/a/2115189.html
懒人经济兴起!这些小家电品牌突围千亿市场 重磅!美国决定继续延长对华货物征收301关税,下一步进入复审程序 如何对Listing关键要素完善、优化来提升销量? 欧洲跨境电商收入超预期?!亚马逊欧洲站的买家们为哪些品类狂撒钱? 市场疲软,下行趋势明显,家具出海进入"冰河期"? 跨境出海KeyPoint:出海品牌如何做好本地化 由于T86清关政策不明朗,多家物流商连忙发布公告... 卖家圈炸锅!亚马逊FBA新规正式生效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